悦读:能提供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观课者,会更受欢迎
发布时间:2024-04-24 15:18:41 人气: 来源:成都陈大伟
福建师大泉州附中买了《为了大多数教师的课程实践—陈大伟观课议课对话录》给老师们学习,郑忠盛校长发来几位老师的读书分享,觉得很不错。这里摘录一些:
吴珠洁老师在《观课议课激励我们不断成长》中说:
陈大伟的“观课议课”不是简单地帮助教师改进上课方式,或者给几条“可操作”的建议,而是帮助教师“选择”。他说:“观课议课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培养教师的选择意识,发展教师的选择能力,激励教师在选择中创新和超越,而不是为教师提供一套成熟的实践方案。”而所谓“选择”不是盲目地跟风,或赶“学术时髦”,而是善于思考,或者说有自己的思想。因此,他特别重视促使教师成为“思想者”。他说:“首先,是尊重教师‘思想’的权利,为教师的思想活动留出空间;其次,是让教师有所发现,它通过教师的‘思想’过程谋求、实现议课的良好质量和效益,让教师得以在理性争辩中思考和获得更加合理而有效的教学方式;再次,是培养教师‘思想’的意识,促使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在这本书中,我对“观课议课的记录工具和记录方法”这篇文章感悟颇深。作为新老师,我们平常有很多听课的机会,如何有效听课是我们新老师需要学习的点,这篇文章里面提出的观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我平常所没有做到的。首先,可以提前研究一些教学内容,看一看前后的关联,想一想教学的重难点,想一想如果自己来教,什么地方是比较难的。把这些东西想一想,就可以让自己在观察时少用一些精力来研究教学内容的结构和体系,并且对自己感觉难以理解和处理的地方,可以找到重点关注的内容。在学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听到名师课堂,机会来之不易,如果能做到陈大伟老师说的提前研究准备,我相信听完课后收获会更大。
书中结尾的一句话我很喜欢,“痕迹在身后,风景在前方,我在路上”,阅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走的更快更远!
黄坚贞认为: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是教学实践研讨范式的一次革命:
选来替代“听课评课”的“观课议课”这个四个字就选得非常好,特别能够凝练而精准地反映出其背后新的教学实践研讨观念与传统教学实践研讨观念的区别和变化。“听课”强调的是课堂上“听觉”接收器的作用,叫“听课”,很能反映在传统的教学实践研讨活动中,研讨参与者在课堂上接收的主要是听觉上的“语言内容”(教师的讲授语言和师生对话语言),而课堂上呈现的除了“语言内容”外,更有远为丰富的东西,比如教师的教态举止、学生的反应、师生的一颦一笑、互动的默契等等,这些超语言内容都不是“听”所能捕捉到的,而要用“观”,这里的“观”不只是视觉性的观看,如果是那样,那只会使研讨者的课堂接受刚从偏于“听觉-语言”的局限中跳出,立马又掉入“视觉-行为”的局限中去。这里的“观”应该是一种“综观”,综合性的观察,既是综合各种感官和角度的观察,也是综合观察课堂的方方面面、各个层次。“评课”的“评”字是评价、评定之意,带有鉴定性、结论性的意味,说得严重点,它在姿态上带有点居高临下的味道。而“议课”的“议”更突显的是谈论、商讨之意,带有对话、交流、沟通的意味,在姿态上更平等、谦和。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的转变,按我的粗浅理解,可以简洁通俗地表述为这样一种转变:听课评课典型话语方式是:“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优点/不足......”“我建议作这样的改进......”;而观课议课则是:“我在课堂上发现/注意到了......(做法/现象/事实)”“我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得到了......启发”“如果是我上这节课,我会怎么做”。这种转变不光是研讨时说话的语气变和气了(当然,研讨时语气更和气、更友好也并非没有必要的,如陈大伟老师所言,这样可以缓解上课教师的紧张感,降低教学研究活动的利害关系,从而使教师更容易以更本真的方式献课),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教学观摩者与课堂及上课师生的关系发生一个根本的扭转:从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转变为主体间的关系,或者说,使教学观摩者与这堂课的关系从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变成设身处地的参与者。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转变,才能真正打通教学和教研活动,使它们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而才能解放陈大伟老师一再提及的“教学想象力”,打开教学活动的无限丰富性和可能性,充分释放教的师、学的生、观摩者三方的创造力。
廖桂凤老师说:
教师在观课过程中需将重点从听老师“教”,转变至观学生“学”。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的关键点。教学的本质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发展结果,学业水平得到怎样的发展与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是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老师们围绕与学生的“学”相关事实和现象,展开对话和讨论,商量可能的教学出路和办法。我很认同陈大伟教授说的:能提供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观课者,会更受欢迎。
在观课议课全程,观课者不仅是理性的旁观者,也是模拟的学习者,更是假设的执教者。观课议课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作为观课教师需要思考“我从这堂课学到了什么?”“在我的课堂上遇到类似问题怎么处理?”……诚如陈大伟教授所言,你观察完一节课,讨论完一节课后自己能把这节课上出来,上得更好,这才是我们特别看重的。这样的观课议课,是沉浸式参与的教研活动,给参与教师带来思考、启发和成长,每一次的专题讨论,每一次的课例研究,每一位老师都在经历设计时的憧憬,受挫时的深思,改进后的快乐。这样真正参与式的观课议课活动,转变视角、切换身份,与学生同在,与执教者共行,教师肯定受益匪浅,愿你我共勉。
另,我把昨日发的《问答:学校尽量不评课,是不是也不要磨课了》发一些群。有老师有不同意见,我与其有一些对话,也放在这里:
批评:不搞形式的公开课,这个观点认同。但是“不评课”,个人认为是外行人的观点。在实际教学中,不去评课,如何改进?如何提升?磨课又从何说起?没有改进,磨课十次又有何意义?建议不要一刀切!
我的回答:谢谢关注和评论。改进从何而来?不是从评而来,而是从“议”而来。
批评:教学质量的差距,就在课堂教学上!评课就是希望教师的教学更加精准,更加有效。尤其对青年教师,只有通过对课堂的评,才能真正提高效率和质量。
我的回答:你如果认为和感受到评的价值,就可以评。我看到的是评是判断和结论伤了教师,大家不敢上公开课,“议”指向对话和研讨,面向未来和改进,我用“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