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作为家长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4-05-08 14:57:15 人气: 来源:成都陈大伟
思考:为什么有的家长对孩子不管反而考的很好,而有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长等方面操心不尽,孩子反而考得不好?
退休以后,兼职的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承担了2023年凉山州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市(州)统筹实施项目州县级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3月和5月有三次到西昌机会。前两次,有西昌工作的成都大学师范学院语文教育2012级的同学邀请聚聚,我说来去匆匆。成都、内江的几位说五一想到西昌,大家约定五月。
我是5月6号有凉山州的三次培训的剩下一次班主任培训,还有7号西昌市教师发展中心“义务教育阶段名师工作室集体研修”的关于“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的一天活动。于是提前一点,3号到。
我对2012级语文教育两个班的同学心怀感激:一是2012年我评了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电视台科教频道来拍短片介绍,短片需要课堂教学的场景,其中一班同学的教学现场入境,同学们表现极为精彩(当时播了,可惜现在查不到这个资料了)。二是我主持国家级精品资源课“教师职业道德”,课堂教学录像部分是和同学课堂教学的实录(2017年,这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彼此间合作愉快。三是师范教育经历中,给这班同学教过的科目最多,有《师德修养与教育法规》《小学教育案例及其写作》(在教学基础上,我编写出版了《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教育学》三门课程(其余的大多只有一门,至多两门),同学们在学习中给了我极大的包容和支持。也因为给这两个班上课科目更多,师范教育生涯中,和这两班同学也更熟悉一些,感情也就要略深一些。谢谢同学们!
到西昌,王玉龙和游鸿夫妇请客招待(他们读书时恋爱,这是我知道的。交流中,才知几位同学读大学时都有了自己的恋人,真好)。饭桌上又好为人师,和大家交流,我说我最看重两种能力:第一是学习能力,不管怎么样,你能够学习,并且是终身学习和成长进步;一个人愿意学习、有学习能力,并且善于学习,能把别人的东西都能学到手,并且有所创造,有所超越,有所突破,这是最重要的。第二是自我安置能力,就是认清自己的目标、优势与不足,同时认清环境和形势变化与趋势,在此基础上选择最恰当的时间把自己放在最合适的位置,既不要浪费自己的聪明才智,又不要让自己活的太过辛苦太过劳累。这算自己当下人生经验的总结,也算对同学们的勉励和期望。
同学们大多已到养儿养女的阶段。玉龙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家长对孩子不管反而考的很好,而有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长等方面操心不尽,孩子反而考得不好?”
因为不了解具体的情况,很难具体作答,问的时候刚吃完饭准备回酒店,自己缺乏深入思考和交流时间。当时回答不够,今早醒来,想一想有如下意见,一是回答玉龙,二是供朋友们思考和讨论:
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很多,就管与不管,现实中的确有这样的现象。但这样的判断也只是出于一些具体的案例,不具普遍性。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以为有这样一些可能性的解释:
第一,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家长肯定不是一点不管,而是在管的过程当中,知道什么地方该管,什么地方不管,什么地方该放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作者有这样的描述: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群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 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提醒我们,一种值得称道的管是守望。只要他们不跑向“悬崖”以致堕落,守望者最好就是陪伴和守望。这里的管是最好是习惯培养,是知道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是让学习者自我锻炼和修正。
不要把太多的精力用于管孩子,最好的管是管好自己,因为孩子会观察和模仿家长,父母是孩子人生的重要“范本”。在父母身上,孩子能体会到学习的意义,认识到热爱工作和生活的价值。知道父母在努力,应该向父母学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当然,这样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是没有应酬,没有休闲。而是安排好了应酬和休闲,在孩子眼中,这些父母的应酬和休闲是工作之余的放松,是为家庭需要的付出。
而过分管的家长是什么都管:管时间,管成绩,管要求,管课外上什么辅导班,自己劳心费力,这不仅可能会导致孩子自己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被动学习;被管的孩子什么都被包办,缺乏培养学习责任、养成学习习惯、体会学习快乐的机会;管得过多,可能导致孩子逆反,你要我学我偏不学,我讨厌你的管我用一塌糊涂的成绩回应你。会不会有这样的可能呢?或者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呢?欢迎朋友们留言批评和讨论。
晚饭前游过建昌古城,古城门的树让人感叹,看其生长,我由“上善若水”想到“上善若根”,进一步也可以说“上善若自然之万物”(由此对道法自然有了新的印象)。今早再想想,似乎可以说,从树的生长可以领悟自我安置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对于教育而言,相信孩子的自我适应和发展,不要都管,他有他自己未来的处境,他有自己适应处境的生长,他会有自己的“郁郁葱葱”。
可参考阅读:长成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