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部名师名校网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专家顾问 >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不会睡着,你也不能睡着——兼游卧龙岗

发布时间:2024-08-20 16:48:37 人气: 来源:成都陈大伟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不会睡着,你也不能睡着
      受南阳师范学院邀请。为邓州市、桐柏县的骨干校长和教师培训团队做培训。原来的计划是14日到,15号一天课,16号上午回成都。但后来接到江西一位朋友的微信:“陈教授,本月中下旬您有档期不?请您到南昌来给丰城市的学科骨干教师做个一天的授课。”我回:“8月唯一有空的时间:8月17号。”朋友安排了17日。查行程,16日18:50有航班从南阳到南昌。这样,16日有大半天空闲在南阳。  
 
  
     这次在南阳,见到衡阳师范学院的邓水平老师(他曾经邀我网络上给郴州的老师上过课,过去未谋面),知道我有半天空闲,热情建议我游一游卧龙岗。
 
     
     卧龙岗自然要游一游的,不仅因为有刘禹锡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而且因为我2008年在浙江苍南上过《三顾茅庐》,引发了较多的争议和讨论,整理一下,能搜到的公开发表就有这样一些文章:
     [1] 陈大伟.要教学生自己读不明白的东西——《三顾茅庐》第二课时课堂实录[J].小学语文教师,2011(03):21-24.
     [2] 陈大伟.让学习成为精神探险——《三顾茅庐》教学实录与思考[J].小学语文教师,2011(03):25-26.
     [3] 陈建新.学生就是这样“被明白”的——兼与陈大伟教授商榷[J].小学语文教师,2011(05):24-26.
    [4] 刘国军.大学教授执教的一节小学语文课[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1(Z2):81-82.
     [5] 陈新福.思辨应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由陈大伟教授《回应》文章引发的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5(12):44-46.
   [6] 廖纪元.不该问的“问”——兼与陈大伟老师商榷[J].四川教育,2013(05):36.
    [7] 《三顾茅庐》一课引发的争论[J].四川教育,2013(05):35、38—40.
    [8] 陈大伟.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追求优先于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选择——对廖纪元老师“商榷”一文的回应[J].四川教育,2013(05):36-37.
     这些讨论和争论很有价值,我在本科教学《小学教育案例及其写作》中用作案例,引发同学们的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不少精彩的见解,《四川教育》2013年5期的《<三顾茅庐>一课引发的争论》一文主要刊发的是部分同学的作业摘编。在研究生教学阶段,我用这些资料做《小学教育课程观察和分析》的案例教学,在此基础上撰写的“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如何选择?——以 《三顾茅庐》教学与争鸣为例 ”入库“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案例库”:
      所以有争议,是我有和一线老师不一样的处理:
      一、原文和一线老师的重点在刘备如何诚心诚意三顾茅庐不同,我的处理转向重点在诸葛亮,我引导学生分析在刘备带着人来请的时候,诸葛亮如何表现和选择。我有这样的调整,一方面是刘备诚心诚意文本写得很清楚,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再教;另一方面就大多数人来说,当老板去请人肯定会有,但比例不大(老板的比例要少得多),更多的情况是求职、是被老板请。如何求职是大多数人要遇到的问题,这样的转向体现了我教“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学生”的一贯追求追求(可参看:教学主张|教学“生”)。
     二、我引导学生讨论了诸葛亮“是否睡着”的问题:
师:你能不能说说你研究的问题?
生12:为什么刘备不让童子叫醒诸葛亮呢?假如诸葛亮一直在那里睡的话,刘备会不会失去耐心,就走了呢?
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诸葛亮睡着了吗?
生(纷纷):没有!
师:你怎么知道就没有呢?我们来看看诸葛亮睡觉的文字(课件展示:“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我们一起读读这段文字。
(生读)
师:第一个问题:诸葛亮睡着了么?你怎么知道的?
生13:没睡着。
师:你估计是什么原因?
生13:他在测试刘备的耐心。
师:你来说说你的看法。
生14:没睡!
师:看看文字,你说说你的理由。
生14:他翻了一个身。
师:开始向外面睡,翻了一个身以后就向里面睡了,你估计他在想什么?
生15:偷笑
(众笑)
师:当然有可能偷笑,除了偷笑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生16:在那里偷偷地自言自语地说。
师:自言自语地说,说……
生16:说刘备……
师:说,会发出什么?
生16:发出声音
师(做思索状):那如果他发出声音的话……
生17:就没有办法假睡了。
师:看样子还是暗暗地想恰当一点。诸葛亮会想什么呢?
生18:刘备这个呆子怎么还在这里?
(众笑)
师:呵呵……如果是我在那里,我会怎么想呢?
生19:他会想,要不要跟刘备出山呢?
师:说得太好了!这个问题太重要了,要不要出山呢?这是他最有可能想的问题。(板书“要VS不要”)诸葛亮到底要不要出山呢?
生(纷纷):要!
师:如果问题真的这么简单,他还会想那么久吗?
这里老师给大家说一说读《三国演义》的体会,一方面,诸葛亮有想出山的愿望,因为他住在隆中的时候,曾经自比为春秋时期的管仲、乐毅,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是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自比为管仲、乐毅,就表明他有出来干一番事业的愿望。另一方面呢?诸葛亮又在《出师表》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就是说他只希望在乱世之中平平安安就好了,所以,他又不想出山。可以说,他很矛盾。
现在你们说一说,他这里想还是不想出山呢?
(生迟疑)
师:要不要出山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出去以后遇到什么样的人?所以他要考验请他的人——
生齐:刘备
     批评者认为:执教教师不应该问“‘诸葛亮到底睡着没有’,由此引发的是将教师的个人理解‘诸葛亮没有睡着’给学生”;因此,一是不要这样问,二是“诸葛亮不一定没有睡着”,这只是执教者的理解,而且理解不一定对。
      我的理解和答复是:
    就一般人来说,找一个工作都选择比较,都要看看老板如何对待自己,给自己多少工资。何况诸葛亮?《三国演义》是除了写忠奸,写人才,还有就是写智谋、写心机,写不同选择下的不同人生。可以说,《三国演义》也是一部“心机智谋”的书。而在描写智谋和心机方面,诸葛亮无疑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诸葛亮一生谨慎,在出山和不出山关乎自己未来人生的大事上肯定也是格外谨慎的,对于刘备的请,在最终做出决定之前,他肯定是要下一番考察和决断功夫。鲁迅说《三国演义》“状孔明多智而近妖”。我们不能把他教成了普通人,不能把他教简单了。在《三顾茅庐》中,他不应该是被动接受命运安排的人,而应该是一种主动选择和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选择,就是学习珍惜选择的权利,学会对生活选择。这是各个学科更值得追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
    现在我要说:在知道刘备要来“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一定睡不着,一定不会睡着(这里的装睡是最后的对刘备的考察)。作为现代人,在面临高考志愿、择业和选择终身伴侣时,你也不能睡着,你要对自己负责,这里在渗透学生哲学上的存在主义生存观。
      三、对卧龙岗的环境描写,我有这样的处理:
《三顾茅庐》在写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文章中却有一处很有意思的环境描写,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一生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师:课文明明是去写请人的,这里怎么就描写风景了呢?
生12:这是借景写人。
师:景是在写山冈,人写的是什么?
生12:写的是诸葛亮
师:写了诸葛亮的什么呢?
生12:写诸葛亮很有才华。他隐居在深山里,一等到时机,他就会出山,成为一条飞腾在青云之端的飞龙。
师:说得好!诸葛亮的名号叫什么?
生12:卧龙先生.
师:“像一条等待腾飞的飞龙”,这说明诸葛亮想出山。这里的景还有什么作用呢?大家看看这里写了哪几种景物?
生:松林、溪流,还有竹林。
师:你们知道“岁寒三友”吗?
生:松、竹、梅
师:在岁寒三友中,“松号丈夫、竹称君子”,松被称为丈夫,竹子被称为君子。这里写了松、竹,可能在写什么?
生:可能在写诸葛亮的品格像松、像竹,品格高尚。
师:很好。请大家再读读这一句,整体上你有什么感觉?
(生再读)
生13:这里太美了!
生14:这里风景这么好,我真舍不得走了。
师:你读出了舍不得。是啊!这里风景如画,住着那么悠闲,那么惬意,谁你都不愿意走了。
生11(插嘴):可是再美丽的风景也会看腻的。
生12:诸葛亮不会。
师:为什么不会?
生12:因为现在外面正是战乱时期。
师:诸葛亮会不会腻?一要看外面的环境,此时外面有战乱。二是看诸葛亮的人生理想,《三国演义》写刘备第一次拜访,发现诸葛亮的茅草屋中有一副对联“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智”,说明他也有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追求。另外,还可以看现在的环境如何。我们看后面一句话“景色秀丽宜人”(生跟读),“宜”是什么意思?
生:适合。
师:对,适合,特别适合居住。这样看来,这里的环境描写还有一个作用……
生:暗示他又不想出山。
师:(指板书:“要VS不要出山”)因为这样的纠结,所以诸葛亮要想明白,要考验刘备。刘备可能也知道和理解,就在阶下站着,这样读起来才更有意思。这几句景色描写得真是太好了,我们再读一读!
  对于这一教学片段,有老师批评道:“这一处仅仅只是简单的环境描写,点明诸葛亮居住的地方风景宜人,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吗?喜欢住在有山有水风景好的地方,这是常理,并不只是古人喜欢,现代人也照样喜欢!如果因为有山有水,有松有竹,就说明居住的人具有山水、松竹那样的品格,这样的理解岂不是太牵强了?‘松号丈夫,竹称君子’‘仁者乐水,智者乐山’的确有文化内涵,但是,并不是有文化内涵的东西就可以不顾学生的实际硬塞给他们。
     我有这样的回应:“‘使学生意识到过去的阅读还有不足,还有所失。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原有的简略、粗糙认识精致化、依据化,从中体会文字的魅力、文学的生动’是教学应有的目标。学生可能对松、竹、山、水的文化意义并不注意,烘云托月、托物言志的文学表达也未必都明白,处理这样的东西正是在‘教学生自己读不明白的东西’,这就是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以为这里只是‘简单的环境描写’这是有生活的经验,但可能缺乏文学的常识和文化的用心。《三国演义》是英雄的故事,刘备被曹操认定为‘当世英雄’,诸葛亮又雄才大略,这是两个不同凡响的人,他们在一起会有故事,作为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浓墨重彩地写这一段不是无端的,不能用常人的生活习惯来理解,这里应该有人物的内心冲突,展现揭示诸葛亮的智慧和人才的谋略。”有了这样的教,可能才会将学生引向深处,引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基于这样的教学经历,来到南阳,更应该去看看卧龙岗。
      早上8点20就到了,8点30才开门,我等着买票。递上身份证,售票员很友好地说:“你可以直接刷身份证进去。”哦,我退休了,可以享受待遇了。第一次,以后应该习惯起来。
      首先是看到“天下第一岗”的门牌:

     说实在话,来过南阳城区几次,都觉得地势平坦,没有看到“岗”。这让自己对“岗”有些怀疑。看到后来,武侯祠前照一张,有“岗”的味道:

     这让自己想起老舍在《林海》的开篇: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在老舍文章中,“岭”和“岭”不一样。这样的地形应该就是“岗”,只是我肉眼凡胎,看不出岗的卧龙之形。不过南阳出过所谓的“龙”,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此。
进去,景区有水有荷花,真好!
 
      先见“乐山”的亭:

      我的性情更喜水,观课议课可以说有一种“尚水文化”,转过就是:
 

      “渐入佳境”牌坊有“智水仁山无俗韵;晴耕雨读有真机”的联语。这似乎可以说明我对《三顾茅庐》中风景的处理是有根据的,这里的山、水,松、竹具有真意,“乐山乐水”意味着未必“乐出山”“乐建功”。
      就其耕读,还有“淡宁读书台”,这大概来自“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也有不外出、耕读即好的味道。

     现在的草庐是这样的:

    草庐前有两个雕塑很值得一观:

      这里的刘备即便针对“童子”也是谦恭的,这里可以想象,对童子如此,对诸葛亮更会尽量克制,可以推知,后面进了草庐即便知道诸葛亮装睡,也要装着;关羽提着礼物一副无所谓,就听大哥的的样子;张飞是老三,本该他提礼物但他不提,神情上也是心中有气的感觉。历史上的张飞并不莽撞,对于诸葛亮的“睡”,他心知肚明并最早揭穿。我教《三顾茅庐》的时候,有这样的处理:
师:有同学说诸葛亮在装睡,那刘备知道诸葛亮在装睡吗?
生:不知道。
师:你们说刘备不知道。但在《三国演义》里写了一个人,他是知道的。
生:童子。
师:童子是否知道说不清楚。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出示课件:“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师(边读边解说大意,接着提问):张飞说诸葛亮“推睡不起”,说明了什么?
生10:张飞认为诸葛亮没有睡着,在装睡。
师:现在想一想,刘备知道不知道诸葛亮没有睡着?
生齐:知道。
师:对,刘备明明知道诸葛亮在装睡,但还是恭恭敬敬地等,这才更能显出——
生齐:诚心诚意。
师:是的,他要表现出诚心诚意,让诸葛亮感受他的诚心诚意。
     另一个雕塑在室内:

      这大概是作《隆中对》,诸葛亮站着慷慨激昂,刘备坐着看图。实际的情况会是这样吗?我想不会这样:这时的诸葛亮应该是坐着的,一方面他指点江山,这里的“江山”应该是地图,应该他坐着指图。另一方面他还没有加入刘备集团还不是下属,不一定会站着;刘备应该也不会站着,他可能也会坐着。但封建社会里,刘备毕竟是君,诸葛亮终究是臣,君臣不能平起平坐;所以也只能这样处理了。现在让我设计,我可能会设计成两人都坐着,诸葛亮指图讲解,刘备面带喜色看诸葛亮手指之处。这可能更符合事实。前车之鉴,此时诸葛亮一定不会轻易决定,他一定要通过“装睡”最后考察刘备是什么样的人,是否能包容他?老师教学生,没有教好人生选择,就没有尽到教师指导责任。
      我以为对出山还是不出山,诸葛亮一定是有过犹豫过和矛盾的。《三国演义》中有说:司马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司马徽知道时局,诸葛亮一定也知道……把诸葛亮从神拉回到人,他后来面对“扶不起的阿斗”,未必就一定没有遗憾和后悔,但选择了就得走下去我看《三国演义》后期的诸葛亮,不仅有“鞠躬尽瘁”的忠心,也有“死而后已”的放弃,因为他已经看不到希望司马懿是诸葛亮的知己,他应该是看出来了的,所以他选择不硬拼,他只要等着就好,耗着就好。读秋风五丈原,我曾想:诸葛亮听到司马懿评价他这样的工作方式会“命不长久”,他为什么不改?诸葛亮什么都能算到,为什么不能算到魏延会闯进来?我想到的一个答案是:诸葛亮这是在以但求一死,回报刘备的“三顾茅庐”,呜呼。此时再回望当初的“下岗”决定,得夫?失夫?

      上面的照片收了清朝赵藩在成都武侯祠的一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因为经常要回答一些老师“到底管严一点还是管宽一点”“如何对学生实施惩戒”等问题,从教育的角度,今天我试着仿出这样一联:“能收心则反侧自消从来促学非靠罚;不审势即宽严皆误自古善教都择宜。”(这里因为时间缘故,不做详解)。
     下面的照片,其说明为诸葛亮“夜观天象处”:

      姑且相信诸葛亮准确判断赤壁东风的事情为真,也把这里的诸葛亮观天象处认定为真。我以为,这里的天象可能为日月星辰,这是相信有天人感应;但我以为更多的观察是云雾地气,云雾地气变化更能预测天气这里的观察是有意而为,而且会反复进行,从中摸索出未来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观察的目的在于预测未来。这从观课议课的角度,观察观察,不仅要观而且要察,通过反复、多次的观与察,发现一些课堂的规律,预测和规划未来。
     这次是一个人游走,自由而时间充足。上次这样的情形大概是2001年的春天,当时在杭州,大半天时间围着西湖慢慢的,走走停停,看看闻闻。当时天气不热,事情不多。这次在南阳,走着走着就热起来,又收到几位朋友的微信,要一些事情处理,差不到两个小时多一点(10点40)就回了。细看仍然不足,但想想有这样一些收获,觉得不虚此行。再想一想,有这些收获,是自己用了观课议课的思维,观历史议历史,观景象议景象。观课议课助我成长,观课议课滋养了我。
     晚上从南阳机场飞南昌,在柜台办登机牌,工作人员问:“可以安排在安全出口的位置吗?”“可以的。”处理一阵,她问傍边的同伴:“60岁就不能安排安全出口的位置了。”同伴回:“是呀。”这是一天两次被提醒:“你过了60了。”好吧,我懂!
      本来今天就可以完成推出来,但今天推过一篇“由《冬日看海人》到北戴河看海”了,明天上午推。
       前面推的六篇都写于2006年(这里再链接发发:行走记事之邛海黄昏行走记事之说说青城山行走记事之华清池感悟行走记事之走近太行山行走记事之我看黄果树瀑布由《冬日看海人》到北戴河看海),那一年,像风一样。
      再发几张今日照的照片:



 
 
 
 
 
2024年8月16日初稿于南阳
2024年8月17日完成于南昌